动态 版块 发帖 消息 我的
Loading...
image
支持原创
BlueEdgeLv0   
[叶沙信箱]荐书的原则     

荐书的原则


今天来回复上次关于经典阅读的来信后的留言:
短篇不推荐看毛姆我很可以理解,因为对比一干严肃作家毛姆至多也只能算是二流;但是为什么不推荐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呢?《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等诸篇中最具作者特色的心理分析对比其他短篇小说家们显得尤为独树一帜,有时候甚至觉得茨对人性的深掘并不比陀翁差得太多———粗陋见解,不值一哂,还请叶沙老师解惑。

   ALS

叶沙的回复:


叶沙信箱-荐书的原则,子夜书社,13分钟 




你说的毛姆只能算二流,茨威格的中短篇很好,我都同意,但是我并不准备修正我回信时,对那位听众说的结论,这里有个缘故,可能是你在面对类似问题时通常无须考虑,而我又通常会先行考虑的。
先说一件往事。几年前,上戏毕业班排演《家》,演的人尴尬,看的人笑场,台上台下都完全不能与剧中人的情感共鸣。我所知道,受到过类似挑战的剧目,还有《长恨歌》和《第二性》。不能理解,剧本再好也是枉然。出现那样的情况,有时不见得是剧本有问题,而是因为那些相关的表演者还没有能力演这样的戏。有时是剧本过时了,当下的表演者和观众实在无法共情。
而我的工作,也会面对类似的情况。
我一直知道,除了面对某一个个体之外,我同时还面对由各种不同个体组成的大众,我的话从来不是只对个人言说,而是会有更多人听到。但是,回信有回信的特殊性,回信的时候,毕竟有一个写信人,凌驾于大众之上,是我必须先行面对的。
上次回信,我面对的是一个不具备阅读经验,除了快餐文学什么都没有读过的人,来问我如何阅读经典。我认为,针对他的情况,茨威格笔下深沉的情感,他一时之间不可能共鸣——那些情感,和快餐文学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实在区别太大。就像前不久刚给大家推荐的《幸福账单》里,电影《桥》的结尾,男女主人公近乎没有动作,也没有眼神交流,只有小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觉得极其精彩,看得激动不已,还说那是他最喜欢的电影。女主人公看了,却什么都感受不到,只看到画质粗糙,整部影片沉闷不堪。你会向这位女主人公推荐《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吗?我肯定不会。
同样是我极其推崇的,像写了《当鸟儿带来太阳》和《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的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和写了《格来利斯的遗产》和《终场故事集》的威廉·特雷弗,以及写了《母与子》和《空荡荡的家》的科尔姆·托宾,我也都没有推荐给那个听众。
越是我心爱的作品,我推荐的时候会越小心翼翼,做书社节目的时候还好些,我只管一腔热情,把我的感受和理解告知大家就好了。但是回信的时候,我首先看到的是写信的那个人,然后才是同样听得到的其他人,所以我给出的,并不是泛泛的答案,而是针对那位听众的回答。
做读书节目时间久了,问我阅读建议的人越来越多,连身边的朋友们也不乏其人,于是就让我见到了很多不想看的情形。比如,我问“你看下来感觉如何”,得到的回答是“真的很有意思,我特别想知道那个人最后做的那个汉堡包究竟是什么味道的。”我就明白,他完全没有看懂;我问“推荐了这许多,有没有哪一本你比较喜欢”,得到的回答是“都挺好的,我都挺喜欢的。”我就明白,他一本也没有看,即使看了也没有喜欢;我问“你对这个结局怎么看”,得到的回答是“嗯,蛮有意思的,可以让人有很多感悟。”我就明白,在我说起之前,他并没有注意过这个结局有什么特别。更有甚者,有时熟悉的人来问我,最近有什么好书推荐呀,我都能听明白,他只是想问候我,表达一下善意,而非想要看什么书。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傻呵呵地不看对象就推荐最心爱最在意的书。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刘先生让我转交一堆书给一个熟人,我一看就说,这种书有什么好看的?刘笑笑,说,因为那个人只会看这种书。因为这个做法,因为这个笑,当年我很腹诽了一阵子,觉得刘待人不够真诚。如今看,我已经明白,其实是我太浅薄了。实在是那时候,我看的书少,看的人也少,所以应对的方法只有一种。而刘先生早已进退自如,可以针对那些人的情况,开出相应的书单。那才是对的。
当然,我承认我知道,即使今天,有时候我给出的答案,写信的人也不见得能全部听懂,我还是毫无保留地讲了。而那就是我在回信时,照顾其他听众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一个不曾说出口的心愿:万一他不久就能想明白,或即使没有听懂但记住了,待日后时机成熟,他能回忆起来并理解,从而受益就好了。
我不向那位听众推荐毛姆的短篇,并不是因为毛姆不够好,而是因为毛姆的叙事手法很传统,和现在常见的方式区别很大,我以为,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很可能仅仅因为觉得毛姆啰嗦就不肯看下去了,相反,海明威就明快得多,即使他算不得我本人喜欢的作家,但毕竟他的短篇小说是公认的佳作。同样是美国作家,我没有推荐更著名的,短篇小说成就更高的卡佛,是因为卡佛散文式的小说风格,我怕那位听众找不到进入的门径,而失去耐心。
推荐法国作家埃梅,是因为他的《穿墙记》和《最后一名》,即使无法立刻解读出作品的内涵,至少作品的情节是鲜明而有趣的。同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去今已远,今天的人读莫泊桑,能明确体会到那是些过去年代的故事,就像今天的人读柯南·道尔,或狄更斯,都会有时代的隔膜感,而不容易共鸣。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过去的三十年,是经历巨大变革的三十年,曾有个说法,每三年就会有一个代沟,所谓代沟,就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彼此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而几乎无法沟通。《子夜书社》成立至今已二十六年,有些早年介绍过的作品,今天我已不会再推荐,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喜欢了,而是因为时代变了,那部作品曾领的风骚已消散,我们眼看着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沉下去,不见了。
而我们的《子夜书社》,要么读最新的作品,要么读出作品中最契合当下的内涵,我们认为,阅读是为时时更新、修正我们自己的观念,帮助我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更好地自处服务的。我们还认为,除了阅读和思考,并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做到这一点。自好多年前起,我就不再劝人读书,但我愿意鼓励每一位声称自己有阅读愿望的人,我会像护着一朵小小火苗一样,护着那个人的向学之心,祝愿那火苗壮大、燎原。

             ——叶沙
                        2023.9.28原文
 0  已被阅读了227次  楼主 2023-10-07 02:34:25
回复列表

回复:[叶沙信箱]荐书的原则

Powered by HadSky
© 2015-2024 PuYueTian
Powered by HadSky